1.诗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,并借景说理。它说明的道理是:
A.人由于自身的局限性,绝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全貌
B.认识事物的全貌必须摆脱主观成见、超越狭小的范围
C.部分的观察不如全面的观察重要
D.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事物,所得出的结论不同
2.某地区加强对政策的环境分析,确定其影响范围和程度,并作出因时、因地、因人的判断,以便在政策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做到异中求同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( )的深刻实践。
A.可知论与不可知论
B.否定之否定规律
C.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
D.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
3.从苍穹之上到碧海之下,从量子领域到核能领域,浩瀚宇宙的未知之处,中国科研的璀璨星光越来越多。中国科技创新迎来“大爆发”,不是偶然,不是幸运,而是几代人厚积薄发的能量释放。这体现的哲学原理是:
A.事物联系是具体的、有条件的
B.新事物的发展通常要经历一段曲折的过程
C.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,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
D.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,起决定作用
4.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,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,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,积小胜为大胜,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。其中蕴含的哲理主要是:
A.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
B.质量互变规律是所有事物发展的途径
C.矛盾贯穿于每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
D.矛盾双方相互渗透、相互包含和转化
5.“对牛弹琴”出自《牟子理惑论》,它讲述的是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,下列选项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“对牛弹琴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最相似的是:
A.照本宣科
B.萝卜白菜,各有所爱
C.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
D.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
6.“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;不谋长远者,不足谋一时”。既谋“全局”又谋“长远”体现的是:
A.战略思维
B.法治思维
C.历史思维
D.底线思维
7.疫情之下,企业对于少人化、无人化的人工智能生产应用需求更为迫切,疫情防控的需要催生了智能技术运用,数字经济发展跑出“加速度”,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,这体现了:
A.实践是认识的来源
B.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结果
C.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
D.实践是认识的目的
8.人的价值并不屈居于是否掌握真理,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,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。对这段话复述最准确的是,即人生价值:
A.在于掌握真理
B.体现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之中
C.在于运用真理改造客观世界
D.是由自己把握的
9.中国的诗词歌赋、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。下列组合选项中,两者都蕴含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:
A.集腋成裘,聚沙成塔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
B.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;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
C.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;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
D.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;牵一发而动全身
10.下列选项中,与“坐地日行八万里,巡天遥看一千河”所蕴涵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:
A.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
B.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
C.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
D.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
答案解析...请翻下一页哦~
1.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第一步,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。
第二步,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出自北宋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,开头两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实写游山所见。庐山是座丘壑纵横、峰峦起伏的大山,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,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。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、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。从哲学层面上来说,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(反映)。故而意识具有主观性,而不同的人针对多看到的客观物质也会有不同的意识反映。也就是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事物,所得出的结论不同。
因此,选择D选项。
2.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第一步,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。
第二步,作出因时、因地、因人的判断体现矛盾的特殊性。在政策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做到异中求同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。
因此,选择D选项。
3.【答案】C
【解析】第一步,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。
第二步,中国科技创新迎来“大爆发”,不是偶然,不是幸运,而是几代人厚积薄发的能量释放说明中国科技创新经历很长时间,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。C项正确。
因此,选择C选项。
4.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第一步,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。
第二步,实现共同富裕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,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,要积小胜为大胜,这个积累的过程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。
因此,选择A选项。
【拓展】B项:说法过于绝对,B项错误。
C项:说法正确,但题干中未体现矛盾,故不选,C项错误。
D项:矛盾的同一性告诉我们:矛盾双方相互渗透、相互包含;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。D项说法不够严谨,D项错误。
5.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第一步,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。
第二步,成语对牛弹琴出自《理惑论》,意思是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。常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。这个故事反映出公明仪忽略了矛盾的特殊性,没有做到办事情看具体对象,没有因人制宜,因事制宜。
A项:照本宣科——做事情死板、教条,不从实际出发,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,生搬硬套。和“对牛弹琴”反映的问题最相似。
因此,选择A选项。
【拓展】B项:“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”比喻每个人有不同的爱好,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矛盾。B项排除。
C项: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反映出八仙每个人都各有所长,各自用不同的方法在解决问题,体现了根据具体情况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哲学原理。C项排除。
D项: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指的是以一个小的方面看一看到全部,跟“管中窥豹,可见一斑”的意思差不多,要以小见大。体现了部分和整体的联系。D项排除。
6.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第一步,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。
第二步,战略思维强调思维的整体性、全局性、长期性,是高瞻远瞩、统揽全局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。既谋“全局”又谋“长远”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性、长期性的眼光和思维。
因此,选择A选项。
【拓展】B项: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、分析、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,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。B项错误。
C项:历史思维是以史为鉴、知古鉴今,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、把握前进方向、指导现实工作。C项错误。
D项: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,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,划清并坚守底线,尽力化解风险,避免最坏结果,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。D项错误。
7.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第一步,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。
第二步,疫情防控的需要催生了智能技术运用,数字经济发展跑出“加速度”,人们对智能技术及数字经济的认识,都是来自于实践中疫情防控的需要,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。
因此,选择A选项。
【拓展】B项:实践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,体现在: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。选项中表达为实践是认识的结果,顺序颠倒,B项错误。
C项说法正确,但与题干无关。C项错误。
D项说法正确,但与题干无关。D项错误。
8.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第一步,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。
第二步,从“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”可以看出,A项和D项都不正确;C项,材料没有体现,属于无中生有;从“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”一句,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答案选B。
因此,选择B选项。
9.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第一步,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。
第二步,“狐狸腋下的皮”经聚集可得“皮袍”,“细沙”经堆积可得“佛塔”,“金石”因不舍地锲刻而“可镂”,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。A项正确。
因此,选择A选项。
【拓展】B项:“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”体现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,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。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。B项不符合题意,排除。
C项: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蕴含了新事物总会取代旧事物,事物都是发展的哲理。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体现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。C项不符合题意,排除。
D项: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体现的是辩证法当中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。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。D项不符合题意,排除。
10.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第一步,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。
第二步,“坐地日行八万里,巡天遥看一千河”是指:地球上的人们因为地球的自转,虽然自己觉得是静止不动的,但不知不觉一天也走了八万里路,住在地球上的人们随地球的运动其实也在“巡天”,能够看到宇宙中的很多星河。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。
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的意思是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,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。即使因为两岸的猿声不止,我仍然觉得而自己还在此处,但其实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了。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。
因此,选择B选项。
【拓展】A项:“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”是指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,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。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。A项错误。
C项: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是指城门失火,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,水用完了,鱼也死了。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。C项错误。
D项: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是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,鸭子在水中游戏,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。通过下水知道了天气回暖了,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。D项错误。